X 关闭
当地时间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消息称,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这为全球气温可能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奠定了基础。
《自然》杂志6月29日发布的消息称,厄尔尼诺现象如果严重,可能在2024年将全球气温推至创纪录或接近创纪录的高点。迄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是2016年。
【资料图】
受厄尔尼诺影响,东南亚今年4月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引发多国稻谷减产预期,泰国、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下调年内大米出口量预期,国际大米价格出现波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稻谷生育期一般为120天以上。考虑到稻谷作物具有的生长补偿、气候适应性增强等因素,阶段性的天气因素对产量的决定性、实质性影响较小,更多是减产预期造成市场情绪面波动,从而推高大米价格。并且,全球大米贸易量占产量的10%左右,基于此,“天气因素对大米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往往是短期的。”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稻米首席分析师李建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来看,未来国际大米价格走势总体偏强,但是否形成飙涨态势、冲击全球粮食供应,则主要取决于主要出口国是否为保护本国供应而采取出口限制措施。
长期来看,全球大米价格不具备继续大涨的空间,依据有三方面:一是中国和印度稻谷主产区产量维持稳定,全球大米供需仍较为宽松;二是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对包括稻米在内的农作物价格构成下行压力;三是其他农产品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上涨态势,不会造成大米的替代消费需求大涨。
未来五年或出现“史上最热之年”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发布的最新预测称,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为90%,预计至少会有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其形成后的一年显现出来,因此,2024年可能最为明显。
“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温度纪录的可能性,并在世界许多地区和海洋中引发更多极端高温。”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说,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的相关动态,是向世界各国政府发出的信号,呼吁其动员准备工作,限制天气对我们的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
佩蒂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强调:“与厄尔尼诺这一重大气候现象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的早期预警和预期行动,对于拯救生命和生计至关重要。”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与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增加有关,也可能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南亚部分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造成严重干旱。
在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中,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五年至少有一年,以及整个五年期间,有98%的可能性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超过2016年创下的纪录。当时,厄尔尼诺异常强烈,原因是非常强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变暖的“双重打击”。
今年5月,由英国气象局及其全球合作伙伴牵头的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还表示,2023年至2027年期间,全球近地表年平均气温至少有一年将暂时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C以上,这一可能性为66%。
“这是另一个警钟或预警,表明我们尚未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即将变暖限制在2015年巴黎制定的目标范围内,该目标旨在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主任克里斯休伊特(Chris Hewitt)表示。
东南亚多国气温破纪录
近月来,亚洲热浪来袭,印度、孟加拉国、泰国和越南等国创下创纪录的气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气温一度高达44摄氏度以上。
世界银行6月28日在半年度《泰国经济监测》中指出,农业约占泰国GDP的9%,特别容易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影响,特别是用水密集型的水稻生产。
世界银行泰国局局长Fabrizio Zarcone说:“泰国频繁发生洪涝和干旱,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人力和经济代价,这使得适应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对泰国至关重要。”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尼克·纳兹米·尼克·艾哈迈德(Nik Nazmi Nik Ahmad)6月7日表示,马来西亚预计6月开始经历“弱”厄尔尼诺现象。
马来西亚棕榈油委员会更早时候表示,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使该国2024年的棕榈油产量减少约20%,就像2016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那样。
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机构BMKG的负责人Dwikorita Karnawati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影响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岛屿上造成干旱,减少灌溉和农业的地下水供应。
大米价格波动仍将可控
农业是最容易受天气影响的主要经济部门。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涝,极端天气可能损害农作物生长、削弱粮食产量。
当前,旱情引发东南亚稻谷减产预期。根据开泰研究中心(KRC)的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泰国今年的大米产量可能下降6%至2510万吨-2560万吨。
从全球大米供需格局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6月29日公布的数据,自2012年以来,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目前每年出口的大米比排在其后的三个最大出口国的总出口量还要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是东南亚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目前每年进口300多万吨大米。
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2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5.17亿吨,全球大米贸易量预计为5360万吨,全球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1.95亿吨,全球大米库消比预计达29.5%。
基于供需和贸易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国际大米价格后市如何演绎?
李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短期来看,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稻谷减产预期扰动下,国际大米价格将出现波动上涨。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粮食冲击的核心来源是贸易受阻。这意味着,如果泰国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出台出口禁令,将引发其他大米出口国相继进行出口限制,将在短期内对全球大米贸易形成冲击,导致国际大米价格飙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春顶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则指出,全球大米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且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主要粮食来源。因此,“天气会对稻谷产量带来一定减少,国际大米价格会出现波动,但整体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李春顶解释,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可控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大米储备能够在短时间应对供应变化的影响;二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干旱虽然会增加种植成本,但对大米产量造成非常大的冲击的可能性较小;三是大米价格波动情况将影响饮食结构变化以及主产国生产积极性,全球大米供需会在市场驱动下走向平稳。
上一篇:焦点速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调拨救灾物资驰援重庆洪涝灾害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空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